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分享到

自闭症的行为动机,你了解吗

精灵学堂 2022-6-22 10:50 414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在经济学中,有这么一句话,想要了解消费者的经济活动,必须对消费者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当市场价格上升时会减少购买;价格下降时会增加购买。经济学原理对自闭症孩子的教育特别有借鉴意义。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行为动机 ...


在经济学中,有这么一句话,想要了解消费者的经济活动,必须对消费者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当市场价格上升时会减少购买;价格下降时会增加购买。

 

经济学原理对自闭症孩子的教育特别有借鉴意义。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行为动机,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提供有效帮助;如果不做分析,采用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反而会降低孩子的积极性。

 

以前我有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关于强迫症方面的知识,是因为强迫症和自闭症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作为家长,不妨可以观察一下孩子的行为模式,特别是“会避开一些场合”;比如有噪音的环境,以及会引发孩子情绪的状况,这种情况叫做“强迫回避行为”。

 

在我们的思维里,避开令自己厌恶的场合才不会被恐惧感支配。可能大家不知道我说的恐惧感的强度是怎么样的,我可以说,这种感觉是非常糟糕的,特别是对于自闭症孩子而言,一瞬间的刺激会放大好几倍;除了恐惧,就连思考任何事情都有困难。对同一事物持续性和压倒性的恐惧,所以会产生逃离的欲望:一种强烈的条件反射(当它纯粹在头脑中时是很难的)。

 

如果不能脱离那个环境,就会采取措施来缓解这种恐惧,比如:打人、胡言乱语,重复说话,重复动作,尖叫等一系列行为。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时,外人怎么叫他们停止都是不可能的,除非他本人觉得很不对,才会换一个行为方式。只有等他自己缓解那种恐惧,才会慢慢停下来。

 

对于我们感受到恐惧感,是由一定的刺激性来源,和采取防御性措施的行为和思维所组成的。但却是区别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等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会莫名其妙、不由自主的,在与没有客观刺激对象的情况下进入低落、焦虑、暴躁的情况不同,自闭症的害怕,是在有内在思维放大,和自身感知对事情预判,联想所导致。我们出现各种情绪或行为,是有一定理由和需求的。当需求的满足或者问题的解决,以及认知忍受能力的提高,我们的情绪出现会越来越少。但前提是有良好的体验,没有不良事件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如果有阴影就应该帮孩子梳理一下。 

 

有些时候孩子的回避,并不是想逃避问题,而是害怕环境的变化,或者事情与预期的不同。他们会采取求证、查资料、推理,或猜测别人的语言背后意思,各种假设的行为等方式,来缓解内心不安感。特别是对自我有深刻认知的AS,很害怕暴露自己的问题,出现不好的一面(感官超载,刻板行为,重复说话,认知偏离......)因为如果这个弱点一旦被人知道,一切事情就会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 ,别人会对自己戴有色眼镜,或者弱点被人利用,让场面很难堪,这时只要外界一点点刺激,就会一步一步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

  

如果一旦超过了自己的忍耐极限,就会开始反抗自己的状态,不允许自己差劲,不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做事情蹑手蹑脚,所以就会表现一直重复行为、重复说话、回避、冷漠、大声说话,或者更加克制自己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对自己异常状态的掩盖,一种不满的反抗。

 

如果家长不能理解还在指手画脚,对孩子说,“你怎么怎么不对,你为啥那样?明明其他人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和感觉,就你特殊。你不会控制一下你自己吗?”等等诸如此类一系列不解的批判时,他们就会进一步进入完全自我封闭状态,对外显示就是警惕性更高、更加刻板,也更加难以沟通。

 

那么此时,家长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作为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当时所处的状态,而不是指手画脚。在沟通时,家长们千万不要带着情绪和孩子沟通,如果孩子感官超载,就不要再继续喋喋不休了,因为听了会很烦,所以采取捂耳朵,放空,砸东西的方式来反抗自己的状态。

 

所以,这样的情况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和情商了,因为某些语言我们听了反应会非常大,更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尽管这样,也不要害怕孩子有情绪,更要鼓励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发泄出来,不要压制;如果孩子说累了,千万不要继续说话或者再叫他去干嘛了,因为那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是会放大很多倍的。作为家长,此刻不妨可以等一会,让他自己平静了过后再进行沟通。

 

日常生活中,即使孩子表现出怪异的行为,只要是不影响生活的,都无所谓,无需过度干涉。但是,也要让孩子适应社会,多参加社会活动,体验社会活动带来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和协调能力。

 

我接下来要说的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了,也就是关于自闭症孩子的情感。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自闭症孩子是没有感情的。其实并不是,他们体验少,家长没有厘清情感之间的连接。我经常说在体验中学习是最重要的,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意义,这种获得情感认知是片面的、孤立的。情感只能在生活中学习,否则语言上的教育,图片上的感知是没办法深入学习的,而且很机械化,没有体现真情实感。

 

建议家长可以带头表现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并非要求孩子必须领悟,只是要有体验。不能因为孩子是AS就给孩子放松,只有接地气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孩子的同理心,心智。如果过度依靠文字和图片,就会有一种虚无感,就像人们描述那个风景多好,只有文字描述,没有亲自去到那个场景,也是不能深刻体会的。不妨可以通过各种丰富的情感,还有夸张的面部表情,吸引,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更好的方式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欣赏孩子,不要带着改变孩子的心态与之相处。

 

更不能因为孩子是AS,就不给孩子接触负面事情。有些时候,负面事物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但是要让孩子知道原因,不能不明不白地接受委屈。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认知逻辑能力,理清因果关系,不要死记硬背。因为死记硬背会影响逻辑思维发展。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一定要和生活还有社会接轨。不要相信有什么超能力,从而大力培养孩子的特殊能力,因为过度培养特殊能力,就是空中楼阁。所以对外表现出来就是能力发展不均衡,需要做到选择性教育,理解性输入。

 

在社会还有学校里,如果孩子遭遇不公平对待时,一定要鼓励孩子反抗,不要唯唯诺诺,千万不要怯场,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冷静,收集证据,有理有据地反抗。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无论外界怎么样误解自己,家长也是和孩子在统一战线的。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觉得孩子懦弱,要引导他们勇敢地对欺凌做出反击。我知道好多孩子被欺负不敢反抗,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害怕被家长骂,其主要是家长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导致。就说“因为你奇怪,不欺负你欺负谁。”害怕问题说出来会被骂,会被无情嘲笑,所以很多事情选择自己忍着。

 

我们并不是无缘无故地爆发,因为会听到一些语言,或者看到一些事情,从而触发自己的情绪所以才爆发的。但是情绪爆发,很快会回落的。要做到问题的梳理,而不要堵着。所以说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AS的问题看起来挺奇葩,但是无论怎么样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关于孩子行为问题,家长不能防着,因为行为问题是有原因的,其背后就是有需求。千万不要压制,如果单纯是好奇,可以平时在家里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家里可以相应地提高自己的延迟满足能力。当孩子出现孩子自言自语,自我刺激,重复刻板行为时,如果在不影响公序良俗情况下,不用盲目打断。可以问孩子问题,多增加沟通机会。只要确保孩子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就没问题了。

 

自言自语可以是一种宣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提高专注度的方式,有些时候是一种感官刺激,成年之后这些问题就会自己内化。作为家长可以多和孩子谈心,没必要一定要特别端正怎么样的,因为过度要求,孩子压力会好大,也会开始回避父母。在家里适当放肆一下,不能太纠结孩子的短处所在。

 

关于害怕犯错的问题,可让孩子把错误的问题写出来,逐个解决,每次做事情有进步时,家长要多鼓励,失败的时候要复盘,总结错误原因,下次注意。特别是在尝试自己没有把握事情时,我们会感到害怕,会觉得难以完成,此时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真诚地夸赞孩子,让孩子知道错误并不可怕。

 

此外,还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偏离不要一味纠正,千万不要一直强调孩子的问题所在,因为越刻意我们越做不好,就会有挫败感,挫败感越强烈,便会越有进退两难的感觉,也就会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最后导致不敢尝试新事物,从而变得更加封闭,连试错的勇气也没有。

 

请大家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AS孩子,尊重孩子的行为,尽管我们有各种问题所在。如果大家对待孩子的态度转变了,就会发觉AS孩子其实也挺可爱,挺单纯的。

 

 

关注蓝精灵之家,在这里我们和您分享广泛的自闭症行业信息,为自闭症家庭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援。

推广广告
星点云香港服务器,CN2高速连接,ping值低可免费换IP,安全稳定,技术团队24小时在线稳定无忧
热门问答
蓝精灵之家 专注于自闭症信息宣传、自闭症家庭支援、自闭症机构和从业者交流的信息平台,拥有网站、APP、小程序、公众号四个形态。我们致力于促进自闭症相关信息更广泛的传播,帮助自闭症家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援。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小程序

  • Powered by 蓝精灵之家 | Copyright © 2001-2021. | 蓝精灵之家
  • 京ICP备18020631号 | 网站地图 | |北京蓝精灵之家科教育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