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养育星儿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现,孩子们的情绪发作的频率非常高,经常动不动就因为一点芝麻蒜皮的小事发脾气,或莫名其妙就一阵哭闹上演。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总是手足无措,或是捶胸顿足,或是怒不可遏。因为在 ...
大家在养育星儿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现,孩子们的情绪发作的频率非常高,经常动不动就因为一点芝麻蒜皮的小事发脾气,或莫名其妙就一阵哭闹上演。
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总是手足无措,或是捶胸顿足,或是怒不可遏。因为在我们看来,明明没有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好好地会出现情绪问题呢?
那么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找找孩子们情绪频发背后的那个真相,并找到帮助孩子解决情绪问题的办法。
1感知觉失调导致异于常人的不舒适感
大家每个人一定有过感冒的经历,平时生龙活虎的一个人,一旦患上感冒这么小的病症立刻会感觉浑身不自在,什么都不想干,甚至坐立难安。这个时候的我们整个身体的状态是失衡的,预示着我们的身体在告诉我们它需要休息了。
而我们的孩子们由于先天的脑神经障碍,导致他们的身体在感知这个外部世界时出现了偏差,比如说触觉敏感的孩子会非常抗拒理发和剪指甲,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但对于触觉敏感的孤独症患者来说哪怕剪刀只是轻触到皮肤表面都会引发非常大的不适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强行要求孩子服从安排,一定会导致情绪问题爆发。
除了触觉敏感还有其它感知觉敏感的孩子,他们整个身体对外界的刺激时刻处于一种警觉的状态,哪怕很小的一个变化都会被他们捕捉到,所以很多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很平常的一个事件或环境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调理身体。可以通过医学手段帮助孩子,同时坚持给孩子做感觉统合训练,帮助孩子调整身体状态,平衡感知觉失调。只有当孩子身体恢复了正常的感知觉,大脑才能正确解读环境中的信息,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变化。
2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总是被安排。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孤独症孩子也一样。可是我们的孩子很多由于智力受损导致认知能力不足、认知落后,加上语言障碍,导致他们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只能从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出发点着手给孩子安排事情。但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解读另一个人的内心想法,所以当父母的安排与孩子的内在想法或需求不匹配时,孩子就会反抗,就会出现情绪问题。
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家长首先要多陪伴孩子,足够了解自己孩子的需求,这样在我们给孩子做安排时就不容易走偏。还有一点就是加强孩子的认知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习,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鼓励孩子表达,利用需求练习语言表达。
3社会认知不足,很难明白做事背后的意义,没有动机。但是家长又不肯放弃要求,于是对抗就产生了。
这一点我们要求学业时经常出现,很多家长反应孩子不爱学习,逃避学习。每次有学习要求时,孩子们表现得就极不情愿,小课桌一坐还没到五分钟就不干了,要离开。如果你不从我就用发脾气来解决,要不咬手、要不打头,反正我有一套办法对付你。
其实学习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痛苦的一件事情,除非我们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要通过学习来获得一种新的技能或知识从而完成我们计划内的一件事情。因为学习是要打破自己以往的认知,扩充新的认知,这需要我们去思考,坚持让自己处在一种比较消耗能量的不舒适状态(感兴趣的领域除外)。
其实普通孩子也一样逃避学习,只不过他们逃避的方式没有我们的孩子那么极端。普通孩子要学习时也会以各种理由逃避,一会拉尿,一会喝水,要不就一直玩橡皮,不停转铅笔等等。
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做的是平时加强社会认知的教学,多引导孩子思考做每件事背后的意义,跟自己的关系,跟父母、国家乃至社会的关系。只有当孩子明白做某件事情的意义和结果时,他才会有学习的动机。
这个认知的建立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根据不同程度的孩子难度也不同,小龄或能力较弱的孩子可以从简单的生活事件入手开始教,比如手脏了需要洗;地脏了需要扫,行为前后引导孩子对比加强孩子理解。
4教学目标设置超出孩子能力范围,孩子出现挫败感。
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让自己在学习当中获得新的认知,都是源于我们在接触新事物时把新的认知建立在我们以往认知的基础之上,增加一点点新的且我们能够通过以往经验解读的新知识,内化而成。
如果我们接触的新事物无法跟我们以往的认知经验相匹配,我们就无法理解,所以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不会。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对这个学习任务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挫败感。
对于特殊儿童教学也一样,我们设置的教学目标一定是建立在孩子以往能力的基础上的,他能够通过以往认知经验理解并内化的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踮踮脚就能够得着”的知识点。
如果我们给的目标超出孩子的认知理解范围,孩子学不会,他产生了挫败感,父母还苦苦相逼。孩子们却不会表达,也没办法逃离,这样一定会导致情绪问题。
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家长和老师能做的就是通过评估找到孩子目前的能力基线,给孩子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在孩子有困难时帮助他完成目标,帮孩子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多带孩子做一些他擅长的事情和活动,当他在擅长的领域里取得成绩时,也增强了他的自豪感和存在感。
5用情绪表达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家人面前会表现不一样的行为,比如:在父母面前不听话,在老师面前却很听话。有些孩子很喜欢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想吃什么,想玩什么,“你不给我就哭给你看,我知道只要我哭你就会给我买”。
我们发现很多父母、特别是祖辈因为没有育儿方法,也不懂孩子的心理。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吃多了对孩子不好,但孩子一闹为了让他尽快安静下来,只能用满足孩子的办法来平静孩子的哭闹。
这样的事情多发生几次以后孩子就总结归纳出来了,只要我一哭你就会满足我的要求。于是“习惯性情绪表达需求”这个行为链就建立了,也就是ABA里面讲的这个行为被强化出来了。
“解铃还需系铃人”,这种情形我们还得从行为学角度入手,孩子们不是利用了我们的这种“怕哭闹给糖吃”的心理吗?那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你故意哭闹我就是不给你,但只要你一旦停止哭闹我就给你。那么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孩子自己又会做总结归纳:“原来我一停止哭闹,用手指或用嘴说说就有了,那我还费那个劲哭干嘛呀”!
哈哈,孩子们是不是很可爱。其实他们也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难搞,情绪问题也不是无法解决,只要我们理性分析,找到每一个情绪问题背后的因,顺藤摸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帮孩子们度过情绪问题的难关。
|
2021-01-06
2021-01-05
2021-01-18
2021-01-16
2021-01-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