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和小学是前后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儿童在人生早期要经历的一次重大转变。随着社会、学校对孤独症的认识逐渐提高,“拒绝”孤独症儿童入学的现象已有所减少,但在后期学习中,学校如果 ...
幼儿园和小学是前后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儿童在人生早期要经历的一次重大转变。随着社会、学校对孤独症的认识逐渐提高,“拒绝”孤独症儿童入学的现象已有所减少,但在后期学习中,学校如果发现孤独症学生难以管理,还是会以建议休学或到专业机构康复等手段将学生往外推。
孤独症儿童幼小转衔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四个因素是家庭支持、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孤独症障碍程度以及学前康复机构的教导。为了让孩子进得去、坚持住,家长应有一个超前认识,提前认识到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生活会出现哪些变化,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做好小学入学准备
做好入学准备,就要先做好幼小衔接,所谓幼小衔接,既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束,又是小学教育的开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孩子对学习感兴趣、活动也能合群、生活有条理,非常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幼小转衔对于特殊幼儿及家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转衔所代表的不只是专业服务的衔接,也考验特殊幼儿对于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的适应能力。如何能帮助特殊幼儿、家长及小学老师尽快并顺利地适应彼此,也是成功实现转衔的关键。
1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孩子面对的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
进入小学后,孩子不仅要自己独立学习,生活上还要自我管理,自己擦桌子、做值日生等。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要宠溺孩子,不要什么事情都替他们打理好,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系鞋带、如厕,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家长们也不要急着帮孩子解决,先引导他们,让他们想办法自己解决,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于他们以后进入小学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不能随时随地看护陪伴着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自己去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上遇到的问题。
在入小学前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对孩子入学后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可以缓解对安排校内课间10分钟、用餐、用厕、饮水等自我管理的不适应和对要在规定时间内到校、离校等作息时间的不适应。因此,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
入学前,孩子需要具备哪些生活自理能力呢?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孤独症儿童需要通过大量不断的重复来学习技能,所以不论采取何种干预方法,都应该把重复作为一个基本的原则。即使是那些我们通常认为非常简单的技能,仍需要不断地重复训练。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特别注意培养有利于孩子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习惯,如带好要用的物品,按课程表在上课前准备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等习惯。遵守纪律,遵守作息时间,这些习惯的养成不仅会使他上课认真听讲,也能保证孩子下课好好休息。
准备合适的学习用品,外观不要有太多装饰物,以简洁实用为宜,以免上课时做小动作,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卷笔器一个、抹布一块、可封口的小塑料袋一个、有盖的塑料水杯(瓶)一个、小毛巾、手帕、餐巾纸等,将自己的班级和姓名写在课本的扉页上。
上课不迟到,进校后不随便外出;上课铃一响即坐好,静等教师来;听课时姿势端正,不讲闲话,提问时请举手。遇迟到、早退、因故未到等情况,必须向老师申明理由,有事事先请假。
注意训练孩子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孩子从幼儿园来到小学,作息时间发生了变化,每一节课的时间比幼儿园时长了不少,有的孩子坐不住,总是东扭西晃,有的爱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更多的孩子表现为手里总有东西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他们都会玩得津津有味。有时,老师把他的铅笔、橡皮没收了 ,桌面上没有了东西,他就用两只手在一起抠着玩。这其实是因为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难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去集中注意力。从现在就可以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不论孩子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都要根据国家统一的规定来学好必修的课程。
这些基本的学习习惯还有助于培养他的责任心,提高他的学习效果,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程度是最为关键的。我们如何吸引孩子和我们建立关系,让他们完成训练和任务,并提高学习技能,尤其是在他们只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时候?答案是要经常使用有意义的强化来鼓励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动机。比如,养成合作和分享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您的孩子更有效地参与一切教学活动,在和老师、同学的教与学的互动中更加主动、活泼,既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融洽和老师、同学的感情。 3 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
孩子要入小学了,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规律,用餐、学习、休息都应安排在相对稳定的时间。为此,您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新的作息时间表,在原来的作息时间中增加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时间。最重要的是,您要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生活,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幼儿园在作息时间上相对宽松和灵活,起床晚了、吃饭慢了、迟到时间长一点也没有关系。中午午睡两个小时,活动时间也很长,可以尽情玩耍。进入小学以后,学校要求就很严格了。在校时间长了,早晨上学时间提早了,不能睡懒觉,不能拖拖拉拉,不能随便迟到,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能随便请假,中午午睡时间取消了,学习活动安排更紧凑了,每一个具体的时间都有具体的事情,比如:课间5分钟要收拾好上节课所用物品,按课表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要上厕所,要喝水,应该没有什么玩儿的时间。所以我们要训练孩子以适应快节奏的小学生活。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就是通过训练让孩子感知一定的单位时间可以做多少事情,了解时间的概念,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克服拖拖拉拉的坏毛病。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别人用20分钟完成的作业,他拖拉两个小时也做不完,一边写一边吃东西、玩玩具,这是很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因为平时他们做什么事都是慢慢来,一点也没有紧张感。假如不及时纠正速度慢的问题,学习成绩就会与同学越拉越远。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训练,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某件事情,事先让他做好准备,一旦开始,就不能以各种借口来回走动。如果孩子提早圆满完成任务,我们就告诉他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让他感到珍惜时间的快乐。
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有的孩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做作业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有的孩子干什么都漫不经心,总是丢三落四;有的孩子总是不听老师指令,老师要求看黑板,他在翻书,老师教提笔写字,他却看着黑板发呆;还有些孩子入学后仍然保留学前孩子的特点,对学习抱着游戏的态度,喜欢就学,不喜欢就不学,甚至无视课堂纪律开小差、打闹,在书本上乱涂乱画。这些都说明孩子没有责任意识和规矩意识,不知道来学校是干什么的,没有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有时我们会看到电视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小学课堂都是比较随意的,坐到地上,甚至躺着歪着都没关系。我们每个班几乎都坐着四五十个孩子,不可能像他们那样随意。我们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小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 4 与老师多沟通
老师面对全班三四十个孩子,不可能关注个体发展,这是现实,只有最好的孩子和最差的孩子才能引起老师更多的注意。如果家长希望老师能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就要多与老师沟通与交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结果就完全不同。老师有规定的教学目标,家长可以针对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培养。不能什么事情都只依靠学校,那是肯定不够的。学校没有家庭的配合,教育就成不了合力,也就难以真正实施。所以家长既然选择了这所小学,就要让孩子尊重老师、喜欢学校,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通过多种方式和老师保持联系。您除了利用家长会、老师家访、与老师做个别交流外,也可以利用微信、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及时与老师互通信息,使双方及时地、更多地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家及在校的一些表现。您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也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在家的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他在家中的学习、饮食、娱乐和休息等各种习惯,以及向家人叙述学校发生的事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您都可适当地向老师反馈,以便老师更多地了解您的孩子。如果您对老师的做法有所不解,可以坦诚地向老师提出并共同探讨,从而达成共识。家长在这一问题上不要心存顾虑,因为那样反而容易产生误会,适得其反。
有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送礼、请客吃饭等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以获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殊照顾。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实不足取。绝大多数老师不会接受这样的“心意”,因为一旦接受就会在教学中或多或少地产生“偏差”,容易让孩子产生优越感,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
2021-01-06
2021-01-05
2021-01-18
2021-01-16
2021-01-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