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到了学龄,面临的挑战陡然升级,而且很多事都超出掌控,尤其是在学校环境下:听不听老师话,能不能坐得住,想上厕所了会不会表达;遇到矛盾纠纷能不能说清楚前因后果;咱也想让孩子多结交朋友,但又担心他能力不足 ...
娃到了学龄,面临的挑战陡然升级,而且很多事都超出掌控,尤其是在学校环境下:听不听老师话,能不能坐得住,想上厕所了会不会表达;遇到矛盾纠纷能不能说清楚前因后果;咱也想让孩子多结交朋友,但又担心他能力不足上来就翻车……
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解决这些沟通难题吗?今天,我们梳理了孩子在学校中常遇到的一些场景,比如回答问题、提问题、征求许可、班级事务分配、邀约小朋友一块玩等,这些场景里,自闭症孩子可能存在哪些困难,该如何解决? 1 想解决问题,先筛查问题
孩子大了,需要用到沟通技能的场景越来越多。 居家生活:饮食起居、做功课、自由安排时间 学校生活:上课、交友、娱乐 出行游玩:收纳整理、出行能力
以上场景都可以拆分出非常多小课题。在教学前,我们要做个重要准备——筛查。
以上课为例,会涉及哪些需要沟通的情况,列一个表格写出来,比如 ❖孩子会问问题吗? ❖孩子会举手回答问题吗? ❖想上厕所的时候知道怎么跟老师提出需求吗? ❖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怎样跟老师说明白前因后果? ……
这些潜在问题可能导致孩子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给融合带来阻碍。家长手里有了这样一份清单,如果陪读或者有陪读老师的话,就可以对照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看孩子的能力卡在哪里,再有针对性地教学。
这篇文章里我们会用到一个训练方法——行为技能训练方法(BST),该方法分成了经典4步:示范、指导、演习、反馈,更加适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教的技能。
示范可以是现场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进行象征性示范时,可以通过大人的表演视频、卡片或其它影像内容来进行。
在学龄儿童的沟通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把需要的场景写出来,并列出处理方法、相对应的语言、需要支持的人、辅助的人,然后向孩子示范正确的行为,并要求孩子模仿。
关于“示范”的注意事项: ❖ 先示范一个正确的且被强化到的行为; ❖ 示范的人应该是孩子更愿意配合或和孩子年龄相仿的人; ❖ 示范的人要在已创设好的场景中进行; ❖ 为提高习得的可能性,尽可能多地持续重复进行示范;当然也要根据孩子的反馈进行; ❖ 需要重新创设环境让孩子进行演习。 02指导 给孩子恰当描述正确的做法,并且指导需要具体化和对期待行为做出准确的描述。
关于“指导”的注意事项: ❖ 指导语要符合孩子语言理解,说一些孩子有兴趣关注、能够理解和执行的语言; ❖ 指导的人是孩子依靠和信任的人; ❖ 指导之后紧跟着实践,以防时间间隔太久而出现遗忘; ❖ 当孩子能够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时,可将示范和指导一起使用; ❖ 为确保效果,要先吸引注意力和根据孩子的理解程度,看是否要重复指导。
只有看到孩子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才能确定孩子真的学会了。为获得成功,最好先从最简单的学起,逐渐增加难度;对于正确行为的演习要及时给予强化,对于不够恰当的或者出现错误的演习要进行更正,给予立即辅助或者纠错,进而告知,如何执行才是正确的。
孩子进行演习后,家长应当立即给予正向且具体的反馈。反馈要包含对正确行为的强化和对不恰当行为/错误行为进行更正,以及通过进一步讲解和辅助帮助孩子改善。
2 孩子需要的“四大支持”及家长如何给予支持
支持之一 如何获取他人的关注
孩子有时在识别自身和他人动机时会出现偏差,提要求方面也会受限,我们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教他获取关注。
口语能力不好,甚至没有口语的小朋友? 目光接触、肢体语言、替代沟通的辅具、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简单字词句等,可以综合使用这些方式,比如简单的词语表达+肢体语言、目光接触+图片交换沟通系统等。
也可以使用辅具,比如在孩子的桌旁放一个按铃,只要有需求时就摁下这个铃,老师就来关注他了。
口语能力比较好的小朋友 可以通过唤名,或者唤名+陈述事件获取关注。比如有的孩子在做游戏时发现同伴摔倒了,但老师没有发现,这时候就可以呼唤老师的名字,并且陈述看见的事情,引起老师的关注。 以上方式可交叉使用,比如举手的同时呼唤对方的名字,但要注意,这些方式的使用一定和要孩子的能力相符。 支持之二 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
孩子成功引起老师的注意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表达自己。
告知他人 我想上厕所、我身上痒痒了、我跟同桌有一些磕碰等,及时告知老师。 请求帮助 当孩子觉得困难的时候能不能让别人识别出自己的问题所在,进而帮助他解决问题。比如某一道加减法的题目不会算。 相互商量 跟别人观点不一致的时候,需要跟别人商量。比如,孩子不想参与某项活动。
在生活中,尽可能多地记录孩子需要商量的事件,练习孩子需要对对方说的话,以及他人和自己意见有冲突时,怎么继续沟通。
怎么做记录?可以制作一个表格,第一列列出孩子可能需要商量的事件,右边列出当遇到这些事件时孩子可以使用什么语言/策略回应,每天挑选其中适量内容练习。
支持之三 如何识别问题和处理问题
学龄期问题情境非常多,可以先拣常用的来,如排队、上厕所、坐地铁、上学路上去小卖部买东西,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下一步是,将这些问题情境拍下来制成卡片,卡片可以做成一个册子,随身携带;另外,也可以将处理问题的过程和对应的方法拍照、录像,让孩子学习、模仿。这方面,家长可模仿ALSO大金盒中的卡片,比如社交场景及应对部分、基础情绪认知部和应对部分等。 目前孩子们都已经进入了融合环境,能有一些角色扮演的能力,可以考虑使用BST,有复杂句子的孩子用起来会更加顺畅,通过示范、指导、演习、反馈,帮孩子建立沟通技能。
识别出这些场景,又有哪些教学可以做?回到表格,一一列出针对这个场景的处理方式,包括可以做哪些反应?当策略1没用的时候,就启动策略2甚至策略3,慢慢跟进,帮助孩子应对这些问题。
支持之四 掌握一些能够支持沟通的工具
小朋友的口语能力千差万别,表达途径多种多样,眼神、手语、口语、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文字……只要能帮孩子实现沟通目的,都可以使用。
没有口语或口语不太好的小朋友,需要家长以平常心对待,当孩子已经通过很多的努力,没有办法发展出口语的时候,要快点行动,通过其它替代形式,帮助他沟通,而不是纠结于他不会说话。
► 眼神 ► 手语 ► 口语 ►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 文字 ► 沟通辅具
以上工具可组合使用,不用纠结某一项孩子能不能用得出来。
教学实践之一:上课情境中如何回答问题、提问题、征求许可
回 答 问 题 该场景分两种情况,一是孩子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可能先备技能方面不足以支撑他回答问题,可以尝试将问题拆解进行辅助,或使用其他辅助方式。
第二种是孩子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也能答上来,但可能有以下困扰:不懂怎么举手?举手后忘记了老师的问题,需要老师复述?回答问题后不知道怎么等待老师的反馈……筛出来,帮助孩子在这个场景中知道怎么去应对。
第一步:写一个脚本,将跟这件事有关的语言以及他人的反馈写出来,然后安排好演员:a家长扮演老师,b家长表演正确的行为,c家长充当辅助的角色。
近期文章
推荐阅读
热门问答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