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沟通是孤独症儿童的三大障碍之一。语言对于帮助孩子顺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非常重要,所以家长需要努力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语言”。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怎样让孩子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主动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 ...
语言沟通是孤独症儿童的三大障碍之一。
语言对于帮助孩子顺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非常重要,所以家长需要努力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语言”。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怎样让孩子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主动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从“听而不闻”转变为“主动沟通”! 01 激发说话动机
语言行为教育模式强调,对孤独症孩子的表达性语言训练,必须从表达要求开始,因为表达要求的语言可以直接满足孩子的需要。通过提升孩子的说话动机,能增强其主动说话的愿望。
要求性语言一般包括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要求、对他人行为的要求、对他人关注的要求、对具体信息的要求、对驱除不快的要求等。
这样将孩子需求的满足作为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动力,激发他们说话的愿望。家长发出指令,孩子做了相应动作,因为完成了任务,孩子得到了奖励,这便是最简单的一个行为链条。 当然,让孤独症孩子在使用语言与满足需求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只有当他们把这种联系建立之后,才能产生模仿和主动说话的愿望。
要建立起这种联系,必须全面了解孩子,获得孩子的信任,使孩子接纳家长。要使他们相信,只要自己用语言提出要求,得到家长的肯定后,自己的要求就会得到满足。这样,只要他们有需求,就会主动使用语言提自己的要求了。
因此,在训练前要清楚孩子平时最喜欢什么样的玩具、食物或活动,利用与他们的生理需求相联系的一些语言材料进行训练,这是他们最容易接受且平时接触得最多的,其理解难度较低。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孤独症孩子理解和使用这类语言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应多用此类语言作为训练内容。 02 积累语言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积累语言资料,建立语言库,奠定表达基础。
训练中可以通过“听”,让孩子接受大量的语言刺激, 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听”来训练他们“听”的能力。通过念儿歌、讲故事、播放童谣、动画片等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声语言模仿习得的环境,丰富其语言信息量。
在训练中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1 出示实物或演示动作同时让孩子听取语音
通过指出、拿取、给出等形式让孩子理解、认识和分辨客体及其属性,发展孩子语音与实物或动作的结合能力,帮助孩子积累更多词汇。
2 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语音和实物给予大量刺激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重复多次进行训练,节省人力。平时在孩子没有任务进行的状态下,就可以播放这些音频视频,让孩子习惯这些语音的刺激。家长可以随时引导孩子关注音频视频里面的内容,并及时进行解释、教学。
3 运用多种训练形式让孩子参与语言活动
家长要“从无到有”教孩子发音、讲单字词、说短句、日常用语、正确运用代词、回答问题、认字等,要求孩子逐渐参与进来。并且可以引入角色扮演,绘本讲解,模仿卡通片的情节等。
4 家长解说,孩子复述
在日常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中家长用语言描述孩子所做、所需、所见、所想,让孩子复述,以发展语音与实景的结合能力,帮助孩子丰富语句。
经过多次重复刺激后,孩子就可以将语音与实物或动作结合起来,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理解和表达类似的语言,其主动性就会增强。
03 提取语言信息
家长对于指令或者互动信息的“提取”与“再呈现”,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语言反应的主动性。
因此,训练孩子的主动性语言,首先要训练他们被动提取语言信息、被动使用语言的能力,即回答他人问题的能力。 训练中一般采用如下方式: 1 家长提问,孩子作答
这种“一问一答”的交流是一种“被动交流”,发展孩子被动交流能力,可以促进他们主动交流能力的发展。
2 回答各种形式的“提问”培养孩子的应答能力
“提问”的种类、形式很多,有日常生活类、社会交往类、学习类等。如关于“ 谁”、“ 哪里” 、“何时”、“干什么”等方面的提问。
家长要根据孩子目前口语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及最需要掌握的对话内容、技能对孩子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对答训练,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对答能力”和“被动交流能力”。
3 通过主题对话培养孩子的语言思维能力
家长可以根据情景,确定一个对话主题,并围绕主题设计多个问题,引导孩子回答“问题”。
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设计让孩子连续回答多个问题,逐步培养孩子的记忆、概括、排序等思维能力,改善孩子“答非所问”、“答问分离”等现象。
如果孩子能够对外界的语言应对自如, 不再出现或者少出现“无关语言”,那么其语言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关注蓝精灵之家,在这里我们和您分享广泛的自闭症行业信息,为自闭症家庭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援。 |
2021-01-06
2021-01-05
2021-01-18
2021-01-16
2021-01-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