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分享到

如何激发孤独症孩子“主动性”语言?

精灵学堂 2022-5-16 16:26 227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语言沟通是孤独症儿童的三大障碍之一。语言对于帮助孩子顺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非常重要,所以家长需要努力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语言”。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怎样让孩子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主动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 ...


语言沟通是孤独症儿童的三大障碍之一。

 

语言对于帮助孩子顺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非常重要,所以家长需要努力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语言”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怎样让孩子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主动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从“听而不闻”转变为“主动沟通”

 

01

激发说话动机

 

语言行为教育模式强调,对孤独症孩子的表达性语言训练,必须从表达要求开始,因为表达要求的语言可以直接满足孩子的需要。通过提升孩子的说话动机,能增强其主动说话的愿望。

 

要求性语言一般包括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要求、对他人行为的要求、对他人关注的要求、对具体信息的要求、对驱除不快的要求等。


根据激发性操作理论,家长可以利用自然的激发性操作时机,帮助孩子建立说话动机模式:使用语言传递“要求信息”——他人的“信息反馈 ” ——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

 

这样将孩子需求的满足作为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动力,激发他们说话的愿望。家长发出指令,孩子做了相应动作,因为完成了任务,孩子得到了奖励,这便是最简单的一个行为链条。

 

当然,让孤独症孩子在使用语言与满足需求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只有当他们把这种联系建立之后,才能产生模仿和主动说话的愿望。

 

要建立起这种联系,必须全面了解孩子,获得孩子的信任,使孩子接纳家长。要使他们相信,只要自己用语言提出要求,得到家长的肯定后,自己的要求就会得到满足。这样,只要他们有需求,就会主动使用语言提自己的要求了。

 

因此,在训练前要清楚孩子平时最喜欢什么样的玩具、食物或活动,利用与他们的生理需求相联系的一些语言材料进行训练,这是他们最容易接受且平时接触得最多的,其理解难度较低。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孤独症孩子理解和使用这类语言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应多用此类语言作为训练内容。

 

02

积累语言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积累语言资料,建立语言库,奠定表达基础。

 

训练中可以通过“听”,让孩子接受大量的语言刺激, 通过有意或无意的“听”来训练他们“听”的能力。通过念儿歌、讲故事、播放童谣、动画片等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声语言模仿习得的环境,丰富其语言信息量。

 

在训练中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出示实物或演示动作同时让孩子听取语音

 

通过指出、拿取、给出等形式让孩子理解、认识和分辨客体及其属性,发展孩子语音与实物或动作的结合能力,帮助孩子积累更多词汇。

 

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语音和实物给予大量刺激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重复多次进行训练,节省人力。平时在孩子没有任务进行的状态下,就可以播放这些音频视频,让孩子习惯这些语音的刺激。家长可以随时引导孩子关注音频视频里面的内容,并及时进行解释、教学。

 

运用多种训练形式让孩子参与语言活动

 

家长要“从无到有”教孩子发音、讲单字词、说短句、日常用语、正确运用代词、回答问题、认字等,要求孩子逐渐参与进来。并且可以引入角色扮演,绘本讲解,模仿卡通片的情节等。

 

家长解说,孩子复述

 

在日常生活、学习、游戏等活动中家长用语言描述孩子所做、所需、所见、所想,让孩子复述,以发展语音与实景的结合能力,帮助孩子丰富语句。

 

经过多次重复刺激后,孩子就可以将语音与实物或动作结合起来,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理解和表达类似的语言,其主动性就会增强。

 

03

提取语言信息

 

家长对于指令或者互动信息的“提取”“再呈现”,能够帮助孩子增强语言反应的主动性。


面对他人的提问、讲述,孤独症孩子很少或根本无反应。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知怎样回答问题,不知道如何应对,不能正确恰当地提取语言信息,缺乏说话技能。

 

因此,训练孩子的主动性语言,首先要训练他们被动提取语言信息、被动使用语言的能力,即回答他人问题的能力。

 

训练中一般采用如下方式:

家长提问,孩子作答

 

这种“一问一答”的交流是一种“被动交流”,发展孩子被动交流能力,可以促进他们主动交流能力的发展。

 

回答各种形式的“提问”培养孩子的应答能力

 

“提问”的种类、形式很多,有日常生活类、社会交往类、学习类等。如关于“ 谁”、“ 哪里” 、“何时”、“干什么”等方面的提问。

 

家长要根据孩子目前口语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及最需要掌握的对话内容、技能对孩子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对答训练,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对答能力”“被动交流能力”

 

通过主题对话培养孩子的语言思维能力

 

家长可以根据情景,确定一个对话主题,并围绕主题设计多个问题,引导孩子回答“问题”。

 

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设计让孩子连续回答多个问题,逐步培养孩子的记忆、概括、排序等思维能力,改善孩子“答非所问”、“答问分离”等现象。

 

如果孩子能够对外界的语言应对自如, 不再出现或者少出现“无关语言”,那么其语言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关注蓝精灵之家,在这里我们和您分享广泛的自闭症行业信息,为自闭症家庭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援。

 

推广广告
星点云香港服务器,CN2高速连接,ping值低可免费换IP,安全稳定,技术团队24小时在线稳定无忧
热门问答
蓝精灵之家 专注于自闭症信息宣传、自闭症家庭支援、自闭症机构和从业者交流的信息平台,拥有网站、APP、小程序、公众号四个形态。我们致力于促进自闭症相关信息更广泛的传播,帮助自闭症家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援。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小程序

  • Powered by 蓝精灵之家 | Copyright © 2001-2021. | 蓝精灵之家
  • 京ICP备18020631号 | 网站地图 | |北京蓝精灵之家科教育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