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发育过程中,拿着图书,为宝宝讲故事,想必是每一位家长都会采用的方法。通常,对于正常的宝宝,讲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文学形式之一,在故事中,孩子可以认识很多的“朋友”,学习很多知识,提升认知和理解,又 ...
在宝宝发育过程中,拿着图书,为宝宝讲故事,想必是每一位家长都会采用的方法。通常,对于正常的宝宝,讲故事是孩子最喜欢的文学形式之一,在故事中,孩子可以认识很多的“朋友”,学习很多知识,提升认知和理解,又提升了家长与宝宝之间的亲密关系。 然而,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除了以上的内容之外,讲故事还要兼顾着训练与提升,这样一来,孩子的那种“随心所欲”的讲故事方式显然是对孤独症儿童是不合适的!当我们的家长还用为正常孩子讲故事的方法去给孤独症儿童讲故事,不客气的讲,不但收不到任何成效,反而会让宝宝有厌学情绪产生,得不偿失!
在日常中,经常也能听到家长说,孩子很喜欢看绘本故事书,时常自己抱着书坐在那安安静静地翻,但是每当家长靠近孩子,说给他讲一讲的时候,孩子就很排斥的走开了,不希望家长的加入和参与。
在干预过程中,我们希望孩子在对图书感兴趣的同时还能跟我们多一些互动,能慢慢接受我们的介入,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互动技巧,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那我们怎样做孩子才能更感兴趣?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要点?下面我来用《小熊不刷牙》这则绘本故事来举个例子,全情投入,与孩子互动
(一)讲故事技巧 1、语调:在讲解故事中要注意语速/停顿和声音高低,掌握好抑扬顿挫;语言表达方式要符合故事中人物的特点;语言要生动。 2、表情:表情要生动,尤其是在表达情绪、讲解情绪的时候。比如,故事的最开始,小熊哈利因为不喜欢刷牙,而在梦中梦到了牙齿掉光了之后非常开心,因为可以再也不用刷牙了。当我们讲到这里的时候要做出非常开心、大笑的表情,加强孩子对于情绪的理解。 3、动作:要有配合故事情节的动作,这样更容易吸引孩子和容易记忆故事情节。比如,在梦中小熊听到其他小动物告诉他没有牙齿就不能再吃好吃的东西的时候,他难过地大哭了起来。这时候我们就做出哭泣的动作,声情并茂。 (二)讲述过程中注意的要点 1、创设讲故事的环境:将故事情节在讲之前可以先跟孩子互动,逐渐带入情境。比如,每天我们带孩子刷牙的时候,在当时的场景下,可以表扬孩子坚持刷牙可以吃好吃的东西,而小熊不爱刷牙,牙齿都掉光了,就不能吃东西了。 2、解释新词汇:我们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和情境来解释故事中出现的新的词汇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 3、讲述时不要提问:我们在第一遍讲述时不要提问,先帮助孩子完整地去理解故事的内容。在整体讲完之后,孩子有了整体的认识,再逐渐地加入问题。可以先从特别简单的,故事中能够很直观地看到的内容开始提问? 4、可以引入直观的教具进行辅助理解,这样孩子就会更开心。比如,故事中涉及到小熊、猫头鹰等小动物,那我们可以制作相应的头饰,说到哪个动物的时候,就把哪个小动物头饰戴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内容情节。 当孩子能够很好的对故事理解了,能够回答我们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的提问后,慢慢的可以引导孩子去复述故事。
如何选择图书?
图书选择正确是讲故事的基础。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图书的选择要尽量遵循3个基本原则: (一)画面要简单,色彩要分明,形状要规则,内容要明确(不抽象,无需联想)等。 (二)故事情节简单,逻辑清晰,内容最好与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相关。 这一条原则就需要着重注意!很多家长出错就错在挑选故事上面。孤独症儿童的理解能力偏弱,认知能力也较差,本来自理能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强化和训练,又怎么能听懂很复杂的故事呢? 比如,《龟兔赛跑》,孤独症儿童理解不了“坚持”和“偷懒”,还有“自大”和“谦虚”等等。即便要讲,也不要说得那么复杂,而是简单描述出“兔子、乌龟、跑步、睡觉”等等即可! (三)故事内容有明确的引导性,并且是正确的,即“正向强化”。简单来说,就是故事的内容是要告诉宝宝“应该这样做”,而不是告诉宝宝“不能这样做”。 孤独症儿童的训练,特别是ABA训练方法,大多以“这样做是对的”而建立,这也是快速提升宝宝的适应能力的方式。而强调“不能这样做”会阻碍宝宝建立的训练逻辑,造成混乱,分不清对错。
比如,《狼来了》,故事主旨是告诉宝宝“不能撒谎”。暂且不提宝宝是否明白“撒谎”是什么意思,整个故事都是以“不能”为基调,孤独症儿童听完后,一般不会认为“不能这样做”是正确的,而是会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从而造成逻辑混乱。
最后,要与家长们强调的是,教导孩子叙述简单故事的方式不只读故事一种,也可以采用视频、生活情景等方式,通过在过程中向孩子描述,来教导孩子。例如,接孩子回家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图像或问题提示卡引导孩子说出他/她今天学习的内容或参与的活动等。家长们还要在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方面更加的专业化,少走弯路,与时间赛跑,才不会让自己辛勤的努力白费! 关注蓝精灵之家,在这里我们和您分享广泛的自闭症行业信息,为自闭症家庭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援。
|
2021-01-06
2021-01-05
2021-01-18
2021-01-16
2021-01-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