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他玩,会好的......
孤独症,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闭症"。你也需还不知道有这样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来自这些孩子们当中三位宝宝的故事。 第 1 个孩子:听古典乐的女孩 这孩子是个典型的自闭症,但让人意外的是,是一个女孩儿。 当时因为一个选题,去某个自闭症领域著名专家邹小兵教授的诊室里默默跟诊。发现来求诊的孩子里,都是男孩居多,女孩屈指可数。后来得知,目前自闭症的发病率确实有着明显的性别偏差,大概比例是"男:女=4:1"。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研究者猜测,自闭症是否与基因缺陷相关。 而实际经验中,自闭症孩子中男女比例差异更大,所以突然间见到这个六岁的女孩子,我有点讶异。 她的爸爸开始描述小女孩的情况:一条一条下来,教授默默点头。而我拿出小本子核对了一下,粗浅地判断,这孩子身上确实有一些自闭症的表现。 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音乐上的天赋。她妈妈说:“这孩子不听流行音乐,只爱听西方古典音乐。一首曲子听一次,基本就能哼出来。奇怪的是,哼的不是主旋律,而是一些配乐。” “轻微的阿斯伯格。”教授最后给了一个诊断。"阿斯伯格综合症"是自闭症中的一小类,也叫“学者症候群”。 要简单描述的话,大概是世人眼中"性格怪异的天才"。他们拥有常人没有的能力,比如有人能凭记忆画出整个城市的街景图;有人能做出很复杂的数学题;还有那位著名的自闭症学者天宝·葛兰汀(Temple Grandin),她甚至在小时候就自己发明了一台拥抱机,躺进去可以有被拥抱的感觉。 听上去真是让人觉得,又厉害,又心酸。 第 2 个孩子:贵族学校的练习生 这个孩子年纪更大一些,是个十几岁的男孩子。看得出,一家人和教授已经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随访关系。 “最近怎么样?” “好像有一点改善了。”父亲回答。 从衣着中看得出,一家人过着相当体面的生活;从后来的对话中也得知,男孩子没有上义务教育的初中,而是上着一个课程特殊的贵族学校。 “我认为这个学校的课程,更适合他。”教授说。男孩上的这个学校会花不少课时来教骑马、打高尔夫,做各类运动而不是只关在教室里学数理化。 因为相当多的自闭症孩子,存在着学习障碍,如果强迫去学习、去排名,效果也许并不会太好。当然,也有过成功的案例,比如印度的一个知名案例,一位叫 Tito 的男孩,从小被妈妈把笔绑在手上,陪他写字,长大后终于能与正常人一样读写,还会写诗。 而教授常常提到的自己手上某一个成功案例,则来自一位小学学历的母亲: “她不懂那么多理论,只是天天花很多时间陪她儿子玩、读书、写字,最后的效果,居然比其它高知家庭的孩子,改善更加明显。” 然而比较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一边焦虑着自己孩子的情况,另一边却不愿或不能抽出更多时间来陪孩子。他们大多会问:"能不能把孩子送到康复中心去?"因为每周至少 40 个小时的陪伴,自己做不到。 但是如果连你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这个耐心的话,康复中心的效果又真的会更好吗? 这个贵族学校孩子的父母,基本全程冷静,也不知道是早就习惯了还是不太在意——当然,太在意了也并不是好事,在他们之前还有另一位带着孩子来看诊的妈妈,最后教授无奈地劝她:"孩子真的没什么问题,但我建议你自己去楼下心理科挂个诊。" 第 3 个小孩:「他只是有点慢」 这个小孩很幸运的,其实不是自闭症。 但他的父母却一直怀疑他是自闭症,在各处求诊之后,最终送到教授处诊断。教授有很多种诊断方式,但每个小孩少不了的几项是:看他是否会直视其他人的眼睛;叫他看看是否反应;是否有重复刻板动作;抛一个玩具看他是否有兴趣;让父母悄悄出诊室,看看孩子是否会焦虑……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看看孩子有没有社交能力。如果没有,就很值得怀疑。 常常有一些母亲,因为自己离开诊室孩子却毫无反应,当下就忍不住哭了。而上述这个孩子,虽然一开始表现冷漠,但在几分钟之后终于反应过来,不哭也不闹,只是往门口看。 终于教授给出一个令家长欣慰的答案:“孩子并不是自闭症,他只是有点慢。” 接着教授说出一番令我后来回味了很久的话: “孩子的性格有很多种,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对于慢孩子来说,你要尊重他的慢。否则你越是急,可能越是适得其反。慢孩子未必就是笨,他专心致志地慢慢做一件事,成就也许比其他人还更大。” 尽管没有被确诊为自闭症,孩子的父母却好像依然无法松一口气。我能理解,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聪明伶俐又听话,而不是做什么都慢吞吞的。 倒是见过一位孩子虽然被确诊为自闭症,但一家人却并无难色,依旧保持着笑眯眯的神态。那个父亲说,没什么,我小时候和我儿子一样的,是自闭症;我弟弟也是自闭症,我弟弟的儿子也是。
"我陪他玩,会好的。"
关注蓝精灵之家,在这里我们和您分享广泛的自闭症行业信息,为自闭症家庭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援。 |
2021-01-06
2021-01-05
2021-01-18
2021-01-16
2021-01-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