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依靠机构一辈子,家长一定要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来帮助孩子。但要提醒一点,这么多年来做老师,也看到很多会教孩子的家长。但是家长和老师会有一个明显区别——教师拥有普遍经验,家长擅长的是个别个案。那么 ...
孩子不能依靠机构一辈子,家长一定要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来帮助孩子。但要提醒一点,这么多年来做老师,也看到很多会教孩子的家长。但是家长和老师会有一个明显区别——教师拥有普遍经验,家长擅长的是个别个案。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矛盾,就是家长很难在孩子发生新情况时及时做出调整。
而老师因为不同类型的孩子都带过,不同的课型也上过,所以调整的比较快。所以仅仅提几点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 、学习理论基础这一步很多人可能觉得枯燥,或者觉得学了也无法马上使用。但这是所有具体项目和能力提升的前提,只有有了专业而扎实的理论准备,才拥有了普遍经验与准则,这些好比树的根,始终把握着正确的方向。
二、 如果有可能的话,选择一个信任的老师进行学习老师可以教给家长更多的实际技巧与泛化经验,甚至不同的应对策略。将学习的经验记录下来,认真思考,变为自己的东西,活学活用。
三 、参加培训这里的培训希望家长可以认准一个方向而去努力钻研,而不是泛泛而谈。如果每个培训都听每种方法都用,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很难坚持,而且会充满矛盾。尤其是如果学习的都是皮毛,应用过程也将会非常不顺利。 四、 不要听信一面之词这里主要是指各个学派和各个种类方式的相互抨击。相信所有踏进这个圈子的老师和家长都听过各种批判声音。在此不去评价孰优孰劣,只是提醒家长,一定要自己去了解,然后思考。很多事死板的不是理论,而是不正确的操作方式。 五 、了解其他相关方法这里是指伴有其他技能需求的孩子。诸如感统、体能、音乐、游戏。这些可以大大丰富孩子的技能提升题库,也可以让孩子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六 、坚持记录,如果有可能的话多接触不同的孩子看书,培训,咨询后一定要坚持记录与思考,否则的话技术永远都会停留在表面,无法活学活用。观察甚至是了解不同的孩子,可以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对于项目的调整更加灵活。
七、转变角色,做好准备这一点往往是家长最难的,因为家长要照顾孩子生活,要在教育者和养育者之间进行切换,那么孩子很有可能配合的速度会比较慢。再有如果前期是在家庭中展开训练,那么对于环境的布置就会要求做出相应调整,来给孩子建立一个有利学习的环境。之后的多方位多维度的泛化更是要求家长随机应变和灵活运用。 |
2021-01-06
2021-01-05
2021-01-18
2021-01-16
2021-01-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