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返回顶部
分享到

世界孤独症日:分享关于孤独症的小常识

精灵学堂 2022-4-2 07:55 372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自闭症儿童患者,数目不断增加,需要社会所广泛关注、理解,更是 ...

1.自闭症是个什么病?
孤独症(自闭症)的学术名称叫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它是一种是以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狭隘兴趣与刻板重复行为作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之所以叫谱系障碍,是因为患有这种病的人的严重程度、发育水平和生理年龄差别很大,因而称之为谱系,它包括早期婴儿孤独症、Kanner孤独症、非典型孤独症、高功能孤独症、艾斯伯格综合征等。


2. 自闭症能治愈吗?

不能。目前尚无有效治疗 ASD 核心症状的药物


3. 自闭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ASD 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发育障碍性疾病,遗传、环境、文化和社会因素等都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换句话说,目前还无法确定自闭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研究发现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生长发育早期的环境因素, 如孕期生活方式、孕期感染、孕期用药、环境污染等是导致 ASD 的重要原因。


4. 生了第一个孩子是自闭症,二胎也一定是自闭症吗?
不一定,但有相当高的概率第二胎也是自闭症。遗传是 ASD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 。早期家族性研究结果提示 ASD 儿童的同胞罹患 ASD 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几十倍!
我之前有听一位自闭症家长说,医生不建议她再生二胎,因为风险确实会翻倍。但她还是坚持生了,比较幸运的是,二胎弟弟非常健康。

所以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父母也同样无法选择生怎样的孩子,大家都互相体谅一下吧。

5. 自闭症孩子有哪些早期指标吗?

唤名反应

对于正常的婴儿来说,一般4-6个月就能够对自己的名字做出反应,你一叫他,他就会有选择地把头转过来,说明他知道你在叫他了,这叫唤名反应
而有研究发现,ASD 儿童早在12个月时就存在唤名反应的减弱 。也就是说,如果你发现孩子4-6个月叫他名字还能反应,到了12月以后却发现他多次出现叫名字却不反应的情况,那就要注意是不是孩子出现了退化。有研究者提出,如果你的孩子在两岁的时候还不能对自己的名字做出反应,就就有较高的风险得了自闭症。

哭泣情况

Sheinkopf 等人观察了17名 ASD 高风险儿童和 11 名低风险儿童在 6 个月大时的哭泣行为。ASD高风险婴儿是指自闭症孩子的弟弟或妹妹,这类孩子在遗传上具有高风险,研究者通过观察这类孩子来研究自闭症儿童从出生到长大的发展情况。相应的,正常孩子的弟弟或妹妹称为低风险儿童。
结果发现,ASD 高风险婴儿跟低风险婴儿比起来,他们的哭泣均表现为频率较高、发声哭泣更少 。也就是说,孩子的哭泣如果听起来过于尖锐,或者很少出声音,那家长也要注意。

语言等智力发育情况

语言技能的缺陷是ASD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同龄人都会说话了,就你孩子不会,就要引起注意。
ASD 病人还常伴有其他疾病,包括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语言和运动问题以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所以一旦感觉孩子发育远远低于其他同龄人,就要尽早就医。

面孔注视

正常的婴儿在出生几个小时后就会表现出对人脸的注意,但是ASD婴儿却似乎存在这类的注意缺陷。另外,他们也不喜欢跟人有眼神的交流。研究发现,跟正常婴幼儿相比,ASD 婴幼儿觉察面孔的速度更慢且注视面孔的时间更少, 在一岁以内注视面孔的时间还会显著下降。 另外,自闭症儿童跟人的眼神交流也更少。

刻板重复行为

刻板重复行为是 ASD 的核心症状之一,2 岁以上儿童的刻板重复行为可以作为 ASD 的可靠诊断特征。这一点大家知道的比较多,不再赘述。


6. 既然这病治不了,为什么还要关注这些指标呢?
因为早发现早干预,干预得越早,孩子的症状就越能得到改善。前面提到,这是一个神经发育性的疾病,孩子年纪越小,尤其是婴儿时期,三岁以前,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是关键的时候,在这个时期进行训练干预产生的效果更好。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可能存在问题时,不愿意相信孩子可能得病了,往往会延迟就医,很多都是拖到上了幼儿园,孩子没法正常社交了,才去看医生,这就容易错失干预的最佳时机。


7. 自闭症传染吗?
看起来这个问题有点可笑。但我还是想提一下。很显然,自闭症不传染。
但是,我曾经在学校调研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时,发现有很多正常孩子的父母,因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自闭症孩子玩,就恐吓自己的孩子,这种病会传染,“如果你跟他玩,你也就变成一样的了”。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希望我们能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歧视。每一个孩子,每一个人,在某一个时刻,难保不会成为那个与众不同的“另类”,没有谁不希望自己可以被包容、被尊重。


参考文献:

  1. ^Edition, F.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Am Psychiatric Assoc, 21, 591-643.

  2. ^Ji, N. Y., & Findling, R. L. (2015). An update on pharmacotherapy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28(2), 91-101.

  3. ^Tick, B., Bolton, P., Happé, F., Rutter, M., & Rijsdijk, F. (2016). Heritability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 meta‐analysis of twin studie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7(5), 585-595.

  4. ^Micali, N., Chakrabarti, S., & Fombonne, E. (2004). The broad autism phenotype: findings from an epidemiological survey. Autism, 8(1), 21-37.

  5. ^Imafuku, M., Hakuno, Y., Uchida-Ota, M., Yamamoto, J. I., & Minagawa, Y. (2014). “Mom called me!” Behavioral and prefrontal responses of infants to self-names spoken by their mothers. Neuroimage, 103, 476-484.

  6. ^Werner, E., Dawson, G., Osterling, J., & Dinno, N. (2000). Brief report: Recognition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before one year of age: A retrospective study based on home videotape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0(2), 157.

  7. ^Sheinkopf, S. J., Iverson, J. M., Rinaldi, M. L., & Lester, B. M. (2012). Atypical cry acoustics in 6‐month‐old infants at risk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utism Research, 5(5), 331-339.

  8. ^Ozonoff, S., Iosif, A. M., Baguio, F., Cook, I. C., Hill, M. M., Hutman, T., ... & Young, G. S. (2010).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emergence of early behavioral signs of autis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49(3), 256-266.


推广广告
星点云香港服务器,CN2高速连接,ping值低可免费换IP,安全稳定,技术团队24小时在线稳定无忧
热门问答
蓝精灵之家 专注于自闭症信息宣传、自闭症家庭支援、自闭症机构和从业者交流的信息平台,拥有网站、APP、小程序、公众号四个形态。我们致力于促进自闭症相关信息更广泛的传播,帮助自闭症家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援。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小程序

  • Powered by 蓝精灵之家 | Copyright © 2001-2021. | 蓝精灵之家
  • 京ICP备18020631号 | 网站地图 | |北京蓝精灵之家科教育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