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幼儿经常出现自我刺激行为,这是因为寻求某些特定感觉刺激是对他的神经发展有益处的,自闭症幼儿所会的行动能力有限,身体模仿动作及会玩的种类太少,所以常常只用单一的重复动作来满足其神经需求。 因此,若要 ...
自闭症幼儿经常出现自我刺激行为,这是因为寻求某些特定感觉刺激是对他的神经发展有益处的,自闭症幼儿所会的行动能力有限,身体模仿动作及会玩的种类太少,所以常常只用单一的重复动作来满足其神经需求。 因此,若要改善孩子的自我刺激及自我伤害行为,一定要先了解他的行为动作所得到的感觉刺激是哪些?以及这些刺激的目的为何?才能引导他用更合宜的行为来取代不好的行为。 例如 1.摇晃身体:前庭觉、本体觉。 2.旋转、转东西:视觉、前庭觉(旋转性)。 3.用手:本体觉。 4.撞头:本体觉、重压觉。 5.咬东西:本体觉、触觉。 (一)自我刺激行为的感觉统合分析 自我刺激或自伤行为: ①孩子需要哪些类型的感觉输入来帮助他安静及组织其大脑; ②孩子对压力的反应行为总是发生在没有从事目的性活动时,就像许多人在无聊时会乱涂鸦或咬指甲一样。 因此在出现自伤或自我刺激行为时,除了分析其需求或造成原因之外,需再进一步以社会性、可接受的方式提供感觉刺激,最后再引导其参与目的性活动,才能真正达成大脑感觉统合的目的。事实上,自我刺激或自伤行为可视为一种“沟通”方式,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其行为意义: 1.在活动或环境的改变上是否太突然或不可预期? 2.是否幼儿所期待的事情没有发生 3.幼儿的反应是否因为器材(具)或活动的性质而产生? 4.该行为是否因房间嘈杂或拥挤而发生? 5.家中、学校的人或环境是否发生任何改变? 6.该行为是否在某位工作人员出现时才发生? 7.该行为是否在孩子没事做时发生?若行为的出现的确存在某种模式时,接下来就要弄清楚这种特定情况下,幼儿的行为究竟表达什么?有可能是“我需要更多的感觉输入?”“我很累!”“我不想做这个。”“我不了解。”“我很烦!”“请注意我。”“不要吵!” 因此我们可以一种行为所表达的意义和引发行为的情境之后,借着改变情境和对幼儿有利的方式来响应他的“沟通验证假设,若无效,则再尝试另一种假设。 (二)改善自闭症幼儿的自我刺激行为 直接治疗方案 1.放松、安定的治疗: (1)按摩,关节挤压、紧身衣、三明治游戏 (2)关节挤压与伸展、运动,如吊单杠、重复固定的动作,或在身体背部与四肢作揉、压、盖。 (3)规律、小幅度的摇晃,如荡秋千、摇木马或摇椅、趴大球摇晃。 2.促进注意力及神经信息传导的治疗: (1)快速动作、旋转等前庭觉活动,如倒立、翻跟斗、跳舞。 (2)刺激前庭觉和本体觉,如跑步、跳跃。间接治疗方案分析幼儿自我刺激的行为,用一个强度更强的同类感觉刺激,且是社会可以接受的行为取代,例如 <1>喜欢将东西放在嘴巴里的孩子,就多给予他咀嚼、大量的触觉刺激。 <2>喜欢手上拿、握、捏东西的孩子,就多给予操作精细动作的活动 <3>用手上揉一个青蛙取代摸生殖器。 <4>让手拨有琴弦的乐器,取代手指敲敲敲。 <5>咬硬的食物如杠子头、贝果、玉米或咬吸管、咀嚼条、咀嚼环等,取代咬手咬玩具。 (三)改善环境 1、可预期的、结构化的情境。 2、视觉提示表。 3、辅具:重量背心、紧身衣、气垫椅、T型椅、咀嚼条、咀嚼环。使用大脑体操中纾解压力、促进正面情绪的方案 (1)喝水:水分不够使脑神经化学传导物质无法正常运作,导致功能不良。水分占大脑的90%,保持不缺水状态是健脑的基本要素,经常喝水是大脑体操的第一步。 (2)大脑开关:大脑开关的体操动作是按揉锁骨头(在胸骨上方)下方的两点,左右揉,用一手的拇指、食指按搓此两点约1分钟,另一手掌按盖在肚脐上。 (3)交叉动作:交叉动作是以左手碰右膝,再用右手碰左膝,如此交替进行。这是同时启动左、右脑的过中线交叉动作。 (4)正向触点:用两手按压额头两道眉毛上方中央位置,按压这个点,让人不再担忧,可以开始行动,减少害怕、紧张的时间。 |
2021-01-06
2021-01-05
2021-01-18
2021-01-16
2021-01-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