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之一,对于正常孩子来说,语言习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对于很多自闭症孩子,语言却迟迟没有发生,这让父母们倍感焦虑,不知所措。近日读到Ivar Lovaas等人1966年发表在Science 上的一篇文 ...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之一,对于正常孩子来说,语言习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对于很多自闭症孩子,语言却迟迟没有发生,这让父母们倍感焦虑,不知所措。 近日读到Ivar Lovaas等人1966年发表在Science 上的一篇文章,关于模仿性语言训练,虽然受试者是两名完全没有语言的6岁精神分裂症儿童,但具体的方法对所有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都适用。 为什么用模仿性语言? 观察发现,正常孩子通过听声音学习新字词,也就是说,孩子通过模仿学习说话。然而,不会说话的孩子往往缺乏模仿能力。因此,训练这些孩子模仿语言是帮助他们学习说话最重要也是最有益的起点。而模仿语言的第一步是创造条件,让孩子能够学习模仿的声音。 奖励机制 语言模仿通过区分孩子不同的发声,并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奖励来实现。 在训练早期,只有当孩子在训练师发出声音后一定时间内作出声音回应,才给予奖励。 一段时间后,只有当孩子发出的声音跟训练师发出的声音大体接近时,才给予奖励。 在训练后期,只有当孩子发出的声音几乎与训练师发出的声音一致时,也就是模仿,才给予奖励。 训练安排 模仿训练由训练师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高强度训练,每周六天,每天七小时,每训练一小时休息15分钟。训练的具体安排如下: 训练师和孩子面对面坐,相隔30厘米的距离。训练师把孩子的双腿夹在自己双腿之间,以防止孩子中途走开。 奖励:给孩子食物作为奖励,每次一勺。 惩罚: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捣乱或者发脾气影响到训练,训练师将惩罚孩子,包括打人和大吼。孩子的大多数干扰行为在一个星期内就被抑制住。但如果孩子发出的声音不正确,绝不惩罚。 建立模仿语言 模仿性语言训练的第一阶段是建立模仿语言,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对孩子发出的所有声音都给予奖励。 经常逗孩子玩,避免孩子不愉快,这有助于增加声音回应的频率。在这个阶段,如果孩子注视训练师的嘴型,也给予奖励。 当孩子5秒左右就能作出声音回应,而且一半的时间注视训练师的嘴型,那么,可以开始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让孩子学习模仿训练师发出的声音。 掌握这一步涉及到学习时间辨别(时间辨别是确定前后顺序的感觉刺激在时间上分开的能力)。比如,训练师说“baby”,每10秒说一次,如果孩子在训练师说出“baby”后6秒内发出声音,则给予奖励。另外,孩子在6秒内作出任何声音回应都给予奖励。 如果孩子能够连续三次在6秒内对声音作出回应,则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只有当孩子发出的声音与训练师发出的声音一致时才给予奖励。用于第三步和第四步训练的声音包括以下三类: 能够手动给予提示的发音。比如,用手移动孩子的嘴唇。以发“b”为例,训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训练师发出“b”,同时把手指放在孩子的上下唇,并当孩子呼气的时候迅速移开,通过这个方式提示孩子发出“b”; 根据孩子的进度,逐渐减少提示,从上下唇到脸到下巴。 训练师发“b”,不做任何提示。 能够从视觉上给予提示的发音。比如“m”,可以张大嘴,像发”a”一样。观察发现,孩子很难从发音上辨别不同的语音,比如“k”和“g”,“I”和“s”,这些发音掌握的比其它发音晚。 孩子在第一步发出频率比较高的声音。 第四步是第三步的一个循环,但每次加上一个新的发音。 这个新的发音与第三步用到的发音完全不同,以便孩子能够更好的区分这个新的发音和训练过的发音。 为了确保孩子确实在模仿,以1–3的随机比率将第三步用到的发音分散到第四步新添加的发音。这种随机分配迫使孩子区分特定的声音,以得到奖励。这在第三步是没有要求的。 在第三步,孩子不需要区分元音、辅音,或训练师发音的顺序。因此,在第三步,孩子可能只是机械的模仿而没有注意语音的特定属性。然而,在第四步,每次加入的新发音和字词都要求孩子作进一步的精细区分,以证明孩子确实在模仿训练师的发音。 第四步的每次训练都重复第三步,但加上新的发音、单词或短语。在第四步的每一次训练中,以前掌握的单词和发音以1–3的随机比率出现。当孩子熟练掌握以前的发音和单词后,即能够连续十次重复训练师发出的声音或单词,进行下一步。 训练成果 在训练的过程中,每天录制一个小时的训练视频,由两位研究人员分别对孩子的声音回应(即对训练师声音的模仿)打分。 在26天的训练中(从第三步开始计算),孩子掌握字词的速度随着训练逐渐提高(见下图)。从最开始学习一个发音或单词需要几天时间,到后来一天就可以掌握几个单词。到此,两个孩子已经基本掌握模仿语言,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学习正确使用语言。 图片 其中一个孩子语言模仿的进度。横坐标是训练的天数,从第三步开始算起,一共26天时间;纵坐标是学会的单词和发音,小写字母表示单词或发音被引入和学习的时间,大写字母表示单词或发音已经掌握的时间。 上面文章介绍了Ivar Lovaas等人1966年提出的模仿性语言训练。仅仅通过26天的高强度模仿训练(从第三步开始算起,总的训练时间超过26天),这个方法让完全没有语言的两名6岁精神分裂症儿童开口发音,并学会模仿很多单词。 如果您和我一样为这两名孩子的进步感到惊叹,如果您正为孩子不会说话而感到焦虑不安,那么,您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他/她也能开口说话,取得一样的、甚至更大的进步。 Ivar Lovaas等人在文章的后一部分讨论了奖励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语言模仿行为,模仿行为本身就是奖励以及个体差异。 适当的奖励 研究人员假设,奖励对模仿行为的学习至关重要。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和训练时一样,训练师发出声音,孩子正确模仿后得到和之前同样数量的奖励。但是,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奖励都随着时间逐渐减少。 结果显示,当奖励随时间不断减少时,孩子的模仿行为也逐渐退化。而训练时,奖励随行为表现而变化,孩子的模仿行为逐渐增加。这说明,在孩子做出正确回应后立即给予奖励(对错误回应不给予奖励)对维持孩子的模仿行为非常重要。对正常孩子的模仿性行为训练也得出同样的结论[2]。 模仿性行为本身就是奖励 在训练中,当孩子的回应与训练师的发音非常接近时,会得到食物奖励。这个联系意味着相似性是奖励的象征。也就是说,模仿性行为(具有相似性特征),作为奖励的象征,最终能为孩子的模仿行为提供奖励。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研究人员让参与训练的两名精神分裂症儿童接触挪威语单词,第一次呈现这些单词的时候,两名孩子都不能很好的重复。然而,训练师简单的说出一个挪威语单词,孩子总是试图重复它,即便没有外部奖励。作为对照,偶尔给孩子呈现英语单词,当正确模仿后,给予孩子奖励。 结果发现,孩子在模仿挪威语方面随着时间逐渐进步。似乎正确的模仿使这些孩子自动得到奖励。尽管外部奖励能够维持模仿行为,但这个实验表明,奖励可以来自行为本身。 这个结论对干预和治疗尤为重要,因为模仿/学习本身具体有奖赏性,所以孩子能够自己学会新行为。也就是说,外部奖赏(强化)并不总是必须的,孩子能从做的事情(如模仿)中自动获得奖励。 语言模仿学习的个体差异 研究人员用同样的方法训练另外三名精神分裂症儿童。经过三天的训练,其中一名孩子已经达到之前两名孩子26天后才达到的语言模仿水平。这说明,精神分裂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有没有开口说过话、精神分裂症症状都会影响到语言模仿的学习。此外,之前训练的两名儿童虽然能够开口模仿语音和单词,但并没有取得更多的进步。 基于如此大的个体差异,需要发展不同的训练方法,因为同样的方法,可能对一些孩子有用,对另一些孩子却没有效果。这对自闭症孩子也是如此,一些没有语言的自闭症孩子通过语言训练,能够很快提高,逐渐赶上正常孩子,但有些自闭症孩子却始终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 因此,一方面,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调整训练方案,比如一些孩子更擅长视觉模仿,可以在训练初期多用一些具有视觉特征的发音和字词;另一方面,可能跟训练强度有关,有些孩子学的慢一些,需要更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学不会。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多一些耐心。 总结 Ivar Lovaas等人1966年的这个研究说明: 完全没有语言的孩子也能学会模仿语言,虽然进步速度因人而异,但高强度的训练确实能让孩子开口说话。 参与实验的两名孩子已经六岁,但他们仍然在短时间内学会模仿发音和单词。这表明,即便孩子的年龄稍微大一些,他们也是能够学习语言的。 如果您有教孩子开口说话的好方法,欢迎留言分享。 |
2021-01-06
2021-01-05
2021-01-18
2021-01-16
2021-01-1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