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孩子不表达上厕所的需求或者自己独立上厕所之前,我们需要先做功能性分析,找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再进行针对性解决。 针对上述的3种可能存在的原因,我们的训练方法也是大不相同的。一、对厕所抗拒:我 ...
在解决孩子不表达上厕所的需求或者自己独立上厕所之前,我们需要先做功能性分析,找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再进行针对性解决。 针对上述的3种可能存在的原因,我们的训练方法也是大不相同的。 一、对厕所抗拒: 我们前面讲过,当孩子对某一样东西过于抗拒、害怕或者依恋的话,我们都是可以进行脱敏训练的。不仅要让孩子不对这个东西过于敏感,同时还要提升孩子接触这个东西的动机。 比如我们可以拉着孩子走到卫生间,刚走进去几秒钟我们就可以带孩子出来,然后口头鼓励孩子:真棒,可以去厕所啦!并且奖励一点孩子喜欢的零食给予强化。 逐渐的,我们可以延长在厕所停留的时间,并且不断强化。让孩子理解,原来去了厕所,是有“好处”的,久而久之,也就有了去厕所的动机。 当孩子锻炼到能够独立去厕所之后,我们就需要学着慢慢撤除这个强化,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如果孩子还没有语言,想让他说出想上厕所的需求很难。但是家长们可以观察孩子的种种表现,来判断孩子的需求。 最开始训练,家长可以选择在家里这样好操作的地方。训练之前可以给孩子喝大量的水,或者含水量多的水果,然后观察孩子大概过多久时间就要上厕所。 等时间快要到了,或者看到孩子有在拉扯裤子的动作、脸开始有些憋的泛红等状态,我们就可以教孩子仿说“尿尿”或者“粑粑”等词,等孩子能够说出来,我们就立即带孩子去厕所。 如果孩子不愿意说,我们也可以参考下方视频的方法: 把小马桶拍照打印出来,放在孩子容易看到的地方,当孩子想上厕所时,我们要引导孩子把照片递给我们,然后带孩子去上厕所。 长久下来,孩子也会形成记忆——想要上厕所时,说出来,妈妈就会帮他。 三、缺乏生活自理技能: 生活自理技能其实并不难教,更多的是动作肢体的模仿和执行。所以在训练之前,我们要着重锻炼孩子的大动作模仿。 对于还不具备模仿能力的孩子,我们可能在前期还需要辅助孩子完成这个动作的模仿。当孩子会模仿之后,我们就可以示范给孩子穿、脱裤子上厕所等动作,并让孩子模仿着做,不断强化孩子模范的行为。 家长们千万不要过于高估我们孩子的能力,没有经过反复的训练,孩子不会自己上厕所是再正常不过的。 所以才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去示范、辅助、练习、强化、泛化,直到孩子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这个技能为止,这样才能让他们能更快地适应集体的生活环境。 |
2021-01-06
2021-01-05
2021-01-18
2021-01-16
2021-01-18
0